小议财政税收支持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保障
秦小珊①
摘 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加强国家文化中心建设、发挥示范作用重要的内容,也是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推动之力。第一,文化产业是中国经济中一个堪忧的软肋,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却面临着文化创业产业发展的“文化匮乏”,这的确也是一种资源向产业转化的匮乏。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其本质在于匠心独具的创意。第二,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强大的财政支持。财政需要做的就是:顺应新形势,开创新思路,精准地把握文化产业振兴中财政工作的历史方位,采取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来进一步开创财政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局面。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价值需要财政的支持;夯实一个坚实的文化基础极力需要财政支持的良性循环。第三,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强大的税收保障。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税收政策扶持,而且是一种体系创新性的扶植。文化事业单位“改制优惠”可继续享受的实例;减税是涵养税源的重要方式方法。坚信:中国悠久的文化一定会生机勃勃,异彩纷呈,重新进入社会经济的重要地位唱主角,文化产业这根中国经济中的“软肋”也将成为过去,文化产业的“脊梁”正在逐渐崛起,必将巍然屹立于世界之林。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财政税收;保障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其中就包括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加强国家文化中心建设、发挥示范作用重要的内容,也是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推动之力。越来越多人认同,文化产业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软实力。就说一些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已大大超过传统产业;又比如韩国,2005年的文化产业出口额与他们国家的汽车出口额几乎相当,而让亚洲人家喻户晓、津津乐道的“韩剧”正是一种文化席卷的标识所在。
一.文化产业是中国经济中一个堪忧的软肋
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却面临着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匮乏”,这的确也是一种资源向产业转化的匮乏。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其本质在于匠心独具的创意,也就是具有创造性,生产也是一种象征价值和形成授权经营模式。而这恰恰是中国大陆的软肋②。可见中国文化产业问题是一个国家经济中重大的问题,不可小视,更不可忽视。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2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了较快的增长,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8071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是稳步提高的,占GDP的比重达3.48%,比上年增加0.2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对当年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为5.5%。可业内人士认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的标志,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占GDP比重需要达到5%以上。因而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上海在2012年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188.43亿元,占GDP比重的5.91%。其中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中,软件服务业、咨询服务业等经济规模较大,占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比重合计占42%。纵观全国的数字,哪怕是为首的文化产业的重镇上海,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还是不够,财政投入也不足。所以呢,在我国即使是文化产业最为发达的上海、北京等,比例也可谓居低不上。
二.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强大的财政支持
自从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以来,更坚定地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开拓了更多更大的思路。党的十八大又将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因而,财政需要做的就是:顺应新形势,开创新思路,精准地把握文化产业振兴中财政工作的历史方位,采取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来进一步开创财政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局面。达到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鼓励公平竞争、优胜劣汰。
(一)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价值需要财政的支持
近年来,人们往往更多地强调文化产业所能创造的经济价值,却往往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文化产业的社会价值。众所周知,文化产业在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传播,对中华民族文化秉承和弘扬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因为在一定程度上的层层行政管理过度干预,给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势必带来了妨碍。纵观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他们更重视文化产品的创造,以及对市场需求的满足和更大程度上获取世界各国民众的欢喜为标准,在资源开发上,在创新立意上,他们更多地是注重对全人类优秀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弘扬,让文化成为广大人民心中的盛宴。
鉴于此,我们应当转变文化产业的发展理念,不应该还在狭隘的天地里闭门造车,应该站在全人类文化发展的新高度,用新理念之态度,探索我们中华的文化乃至世界的文化,使得我们的文化产业真正成为可持续发展与强大的绿色产业。
新的时代新的历史,财政工作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财政强有力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正是党和人民在新形势下对财政工作的更高期望,恰是财政战线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社会的全新理念和重要机遇和挑战。
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价值需要财政的支持。财政工作,既是实现党的宗旨重要之载体,又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有效之工具。在财政工作中,要切实践行党的宗旨,敏锐把握群众的诉求,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贯穿始终,走好“最后一公里”。
据国际上的有效经验可知,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之时,文化消费就会快速之增长。据悉,2012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6000美元,可是,人均文化消费水平却只有发达国家的1/4。这是一个令人担忧而难堪的数据。
(二)夯实一个坚实的文化基础极力需要财政支持的良性循环
文化(culture):一个非常广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给文化下一个准确或精确的定义,的确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解读文化这个概念,众说纷纭。不
过,东西方的辞书或百科中却有一个较为共同的解释和理解,即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③。
文化的浸透就是精神的进步,也就是文明的大进步。然而,文化供给的短缺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形成了日益增长的矛盾。经典的文化,国粹的东西,似乎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越来越遥远,而一些人一些电子等媒体让一些粗糙劣质的西方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产品长驱直入,洞开了一个泛滥的文化缺口。
因而,以财政政策为引导的推手,在支持基础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更要为广大群众提供高质量又通俗易懂的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了解人民的精神需求,让广大群众得到实惠,群众心中自有一杆秤,党的光辉照耀,党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一定会拥护党和政府,人民的需要就是党的责任所在,也就是政府的职责所在。
显而易见,财政强有力地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是完善公共财政职能、提升公共财政服务水平的关键,正是密切党群关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维护一个国家文化安全的重点。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建设中国梦,夯实一个坚实的文化基础。
三.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强大的税收保障
我国作为文化资源大国,在文化产业开发过程中,比如保护文化遗产,拓展产业空间等等,已经在快速发展,也已成为了社会各界的共识。而党的十六大明确又提出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建设理论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日新月异,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的文化市场的小气候。比如,演出、图书、工艺美术等文化产业已经在蓬蓬勃勃中。可是,文化产业毕竟还在逐步发展中,而发展更需要的就是税收政策的大力扶持,而且是一种体系创新性的大扶植。在落实文化体制改革税收优惠政策延续、做好“营改增”在落实的过程中,要真正搞清楚文化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是什么?其关键环节是什么?要摈弃老套的扶植形式,创新扶持新形式,扶持力度必须加大加强。比如,有关文化企业并购重组的税收优惠政策问题先要制定好,然后看可行性。
探索一条跨区域重组后地区间财税利益共享模式,有利于增强文化企业并购重组的内在动力。这样的意义就是:要敦促和鼓励文化企业走出去,走出去之后还能享受到税收扶持政策。包括企业所得税减免等直接优惠手段及投资抵免、延期纳税等等间接优惠措施,不断提升文化企业的海内外拓展能力。
(一)文化事业单位“改制优惠”可继续享受的实例分析
比如,在山东国际文博会上提出了一个鼓舞人心的理念:“永不谢幕的文博会”。“永不谢幕”其实也就是激励文化产业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永远地延续下去。还比如,有“越剧之乡”之称的嵊州就拥有民营剧团110多个,全年演出达到近4万场,而剧团的繁荣昌盛正好拉动了当地的道具、服装以及演员的培训等相关产业,也使得天独厚的民族精髓民间文化资源成为人们深思的大问题。尤其拓宽到海外的演出,所得税的继续减免更加让演艺人员有了奔头,干劲十足,信心倍增。
比如,南京邦联有线广播电视信息产业有限公司,也就是原南京市广播电视局出资成立的一家下属事业单位。该单位2009年改制为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广播、电视、有线等等文化产业项目,多次获得多项技术研究成果和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公司还先后建设南京医保网和经营南京数字电视EPG广告业务、开发及其推广云媒体数字增值业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应。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34号)的规定,自2009年1月1日至
2013年12月31日,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自转制注册之日起免征企业所得税④。公司改制后,一直按照上述文件享受免征企业所得税的优惠。后又可继续享受文化事业单位改制的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优惠期限自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
该公司广大员工非常感谢税收的支持政策,深刻体会到:这几年公司一直受益于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公司转制以来共免税280余万元,从而极大地支持了公司的发展壮大。国家对优惠政策一次次做了明确的规定,公司可以继续大展拳脚啦!
(二)减税是涵养税源的重要方式方法
十九世纪著名的经济学家瓦格纳,他在其税收原则中提出了“涵养税源”的观点,他认为:课税不能妨碍国民经济的发展,应避免对税源的危害,并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地有助于资本的形成,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⑤。
李克强指出,为企业减免税负可能会暂时减少财政收入,但却可以帮助企业度过难关,是“放水养鱼”,长久来看是在涵养税源。“我再强调一次,不是只有增加赤字、搞大工程才是积极的财政政策。我们给企业减税降费,同样是积
极的财政政策!”⑥他还指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尽管很大,但我们还是对经济前景充满信心。”“信心何在?一方面,我国有中西部这一巨大的回旋余地;另一方面,在创新宏观调控方面,我们很多政策工具的运用还有较大空间,今后可以继续加大力度。”由此可知,如果对一些企业,小微企业,还有文化产业等进行适当减免税,实施强有力的财税扶植政策,才能释放出巨大的经济活力和创造新力,这也是中国经济的活力所在。
清代启蒙思想家魏源当时极为罕见的理念,迄今震撼。他指出:“善赋民者,譬植柳乎,薪其枝而培其本根。”曾也极力支持培植和保护税源。“不善赋民者,譬则剪韭乎,日剪一畦,不罄不止”。他愤怒指责苛重税敛!他的意思:聪明的统治者征税像折柳枝,千万柳枝之一之二或者更多,对柳树并无大碍。反之亦然。
确实,“先予后取”是一种大道,“取”、“予”有度,使得我国经济得以涵养,使得财政收入有了后续财源。因而,涵养税源是增加财政收入的根本之路。减税是涵养税源的重要方式方法,适当减税,扶植弱小,反能增加税收。尤其对于一个较弱的文化产业,需要财政税收政策的偏爱。如果一个较弱的文化产业发展起来了,经济贡献也才会大起来,才有真正的良性循环。
结语
一个国家的文化关乎民族灵魂、人民幸福感、国家战略,关乎每个国人!近期文化产业利好消息不断传入耳际,甚是让人振奋。人云,21世纪是文化的世纪。GDP的构成中,文化的贡献就越来越彰显;寻常百姓的平常生活中,文化的含量越来越高,文明的程度也越来越凸显,文化被赋予了更深更广更实在的含义。当今的中国,物质越来越丰腴,精神也越来越丰厚。在过去,“精神财富”已经产生了可观的“物质价值”,并而且在进一步的加速中,经济发展的格局也在文化产业中健步发展。有了财政税收作为坚实的保障,偏弱小的文化产业已经历了“以文养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阶段,可喜的是,现在逐渐地已开始了自己搭台唱戏,自己丰衣足食,开始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辽阔领域。我们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的文化正在大潮中,脚踏实地焕发青春,优美地舞蹈。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怀揣中国梦的中国人,坚信:中国悠久的文化一定会生机勃勃,异彩纷呈,重新进入社会经济的重要地位唱主角,文化产业这根中国经济中一个堪忧的的“软肋”也将成为过去,文化产业的“脊梁”正在逐渐崛起,必将巍然屹立于世界之林。
注释:
①秦小珊,女,大学本科,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期刊社副教授。
②向勇.中国文创产业的“文化匮乏”尴尬.《旺报》,2010年11月25日。
③百度百科.文化.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0CJdeFMUfVDrXSmGnXiIpKhHnOrLYvSLu3xR3iKbp15uR7U8F8TshyI9JYGlO3TXJbqwxouwo_4zH0QH2_o7y_AUbDgLDdXVintJMohFZsi 2012.12.04.
④南京地税.文化产业可享受哪些税收优惠.
http://www.chinaacc.com/shuishou/ssch/zh1503252079.shtml 2015-03-25
⑤什么叫“涵养税源”.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14032817.html?qbl=relate_question_0&word=%BA%AD%D1%F8%CB%B0%D4%B42011-01-09
⑥李克强.减税是放水养鱼涵养税源.
http://news.china.com/domestic/945/20150226/19323215.html2015-02-26